基药新的转折时点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4-03-07

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这些年来,已经从出台之初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廉价药”定位逐步演进成医疗机构的基本用药定位,这是政策性因素、医保付费压力和百姓意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容毋庸置疑

2013年初,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50%,其中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50%左右;三级医院基药销售额要达到25%-30%。虽然这个政策的推进还无明确的时间表,但2013年细化基药制度的省(市、自治区)走在了前面。

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基药市场扩容是毋庸置疑的,对多数药企来讲,这都是不得不参与的竞争。

笔者留意到,自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布实施后,山西、重庆、青海、江西、广东、甘肃等省(市)完成了本省(市)的增补基药目录。与此同时,吉林、青海、山东、广东四省进入了基药招标环节,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在进行省级基药目录增补,并积极准备基药招标。从已经增补和出台招投标方案的地区情况看,虽然各地的增补方案和招标方案各具特色,但仍然可以理出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第一,降价仍是主流,但降价幅度缩小,不同质量档次产品降价幅度不同。第二,带量采购有望持续推行,将价格与采购量挂钩,适应了企业希望降价带来量的提升的内在需求,可谓是能够照顾患者、医疗机构和厂家的三全措施。第三,基药市场向质量倾斜。在2013年出台基药增补目录和招标方案的省(市、自治区),都对通过新修订GMP的企业和产品有相当的倾斜。第四,原研药在本轮招标中已经不如过去风光。第五,各地在新一轮增补中,均会考虑本地特殊疾病用、本地区医疗机构不同的用药习惯和本地制药企业的药品结构特点,增补目录的陆续出台,将使基药整体市场相对趋于分散。第六,各地竞价分组减少。分组太细会增加企业和医疗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又没有给相关利益方带来实质性的价值。第七,招标目录细化。有的地区针对低价药、短缺药品、基药、非基药和非医保药分别招标,不同目录采用不同的招标方案,具有趋势性,这样做的省市增加,将带动相关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以适应转变,特别是对于产品结构中低价药、短缺药、基药和非医保药多的企业,将是一个利好机会。

运行有规可循

笔者留意到,2013年前八个月的基药目录运行方式,虽然实际提出增补目录、推行基药招标的地方不多,在基药目录增补和招标方案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但从各地的做法和方式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趋势,将对2014年及以后的基药运行具有方向性的影响力。

首先,除2013年已经完成招标的省(市、自治区)以外,2014年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将完成基药招标,说2014年是医药行业的招标年,实不为过。

其次,虽然经过多轮调价,多数药品的价格空间已经大大缩小,但仍有一些虚高的空间,因此在2014年,招标降价仍是主流,但方式方法会更理性,力度或有所缓和。

再次,在新版国家基药目录已经确定的前提下,2014年基药招标的“地方性”特点将更加凸显,竞争异常激烈。会主要倾向于地方疾病谱、本地医生的用药习惯,并照顾本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在上述前提下,独家品种受惠成为必然。原研药价格虽不会像过去那样坚挺,但与仿制药价格差距缩小是大势所趋。同时,本土仿制药要想享受平等待遇,还需时日。

适应多种转变

毋庸讳言,2013-2014年是中国医药产业变化的转折时点,政策、竞争格局、产业环境都将在这两年发生改变,日积月累的政策因素、竞争格局变化的因素都将引起医药市场质的变化。国家基药目录、各地增补目录和招标政策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这种变化的内在含义。医药相关企业一定要读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被眼前利益所引诱,不要被眼花缭乱的行为所吞噬。具体而言:

一是制药企业要从内部日常琐事中走出来,看清政策变化及这种变化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及早做好应对的准备,从药改到医改这一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必将带来市场竞争方式的变化,从而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要重视基药及基药目录的变化,系统分析这些变化反映出来的内在规律,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应对。

二是国家基药目录虽然原则上三年一调整,药品有进有出,看似无法把握,实际上有规可循,那就是原研药、高品质仿制药、独家药、临床必备药、价格比较实的药等都将是未来的主流,企业要向这些方向谋篇布局。

三是药品价格“高空间”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将是适度空间时代甚至是微利时代,从制度、流程到机制,从企业软件到硬件,从盈利模式设计到组织构架等,都要适应这个转变。

四是未来的医药市场一线城市独大的局面将彻底改变,必须及早布局基层。

五是碎片化的市场趋势要求集团化的企业在做好集中性战略、产品布局以外,一定要重视区域市场的特殊性,满足区域市场的特殊需求。

同时,也期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民主、更透明、更理性、更有连续性,从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摘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