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些事儿

栏目:产品知识 发布时间:2018-06-0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先后出现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炎症反应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目前医学界公认其病因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延缓和逆转粥样斑块。

业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胆固醇,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且不增加包括癌症、自杀等非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目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

此外,该类药物还可通过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氧化应激反应、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等作用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挥有益影响。
    匹伐他汀的故事

匹伐他汀是由日本原研的第三代他汀类药物,通常以钙盐形式存在,于2003 年首次推出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

临床研究表明人体对匹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达 80%,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6%以上,从而限定了药物只能在中央室,而不向外周组织分布和积累,这样使得其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匹伐他汀主要的排泄途径是经过肝肠循环在粪中排泄,2%在肾脏排泄,排泄率高达100%,半衰期为11h。体外人肝微粒体酶代谢试验表明,匹伐他汀的环丙基侧链使其避免经过CYP3A4 代谢,仅有极少部分经CYP2C9 代谢,故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能性也较小,长期使用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

匹伐他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匹伐他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机制从以下方面体现:

①强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

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在疾病早期积聚于动脉壁最内层,被氧化后,促使单核细胞聚集和富含脂质微粒的吞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

研究表明:匹伐他汀是一种新型强效的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和有效的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诱导剂。匹伐他汀对HMG-COA 酶有强力抑制作用,可在超低浓度下诱导LDL 受体mRNA 的合成,使其数量增加,导致LDL 受体密度增大,从而促进LDL 的清除,使血浆LDL-C 浓度及TG 浓度降低。

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匹伐他汀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强效的降血脂作用,且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②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HDL-C 具有动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胆固醇,将其运输至肝脏分解代谢的作用,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心病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将它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心脏的保护因子”。

研究表明:匹伐他汀除了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似乎还能改善HDL 的结构和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且匹伐他汀升高HDL-C 的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这种持续升高的优势在低水平HDL-C 患者中更加突出。

③ 非调脂作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

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以及有效抑制/消融胆固醇结晶、稳定粥样斑块等多效性作用,匹伐他汀的多效性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上优于并独立于其降脂作用。

匹伐他汀通过其降脂作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调脂外作用阻止了病变的发生与进展,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延缓或逆转。

综上所述,匹伐他汀是具有较强HMG2CoA 还原酶抑制作用的新型他汀类药物,其药代动力学性质优良,生物利用度高,药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不仅能够有效调节血脂紊乱,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且能有效稳定或逆转已形成的粥样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山东健翔医药咨询有限公司